建筑信息模型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即在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中应用相关信息技术,进行系统协同设计、协同施工、虚拟建造、工程量计算、造价管理、设施运行维护,为建设方、设计师、施工方、咨询方、监理方、物业等提供“模拟和分析”的科学协作平台,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BIM技术在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趋势已势不可当。
BIM的相关特点
五大优势
可视化(设计可视化、沟通可视化、施工可视化复杂节点可视化、数字漫游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可出图性。
可视化
在设计阶段建筑及构件以三维方式直观呈现出来,设计能够运用三维思考方式有效的完成建筑设计,同构件之间形成互动性和反馈性可视。
协调性
建筑施工可在建筑物建造前期对各专业的碰撞问题进行检查,生成 各专业的碰撞检查报告,然后再进行集中修改并完善。
可出图性
综合管线图(经过碰撞检查和设计修改,消除了相应错误以后); 综合结构留洞图(预埋套管图);碰撞检查侦错报告和建议改进方案。
优化性
可视化的设计和技术交底;精细化的施工安排;精确的工程量统计;实现钢结构的预拼装;实现构件工厂化生产;“框图出价” 进度款管理。
模拟性
施工可在设计阶段进行节能模拟、紧急疏散模拟、日照模拟、热能 传导模拟、4D模拟、5D模拟、日常紧急情况的处理方式模拟。
BIM生命周期
国内对于BIM的工作目标、产出成果、验收标准等尚无共通性的准则或规范,在执行一段时间后,反而造成合同规范内容对BIM工作范畴界定不清、验收标准含糊、无对价的服务酬金等问题,让业界有心发展BIM技术的建筑师、电机技师无所适从。今天咱们就聊聊BIM技术执行上的困难与阻碍!
一、作业流程的改变:
BIM的「绘图观念」对事务所来说也会造成技术导入障碍,陈清楠补充说明,以前建筑师是将脑海里的设计想法,用图学的观念画成平面图、剖面图…等相关设计图面;但是BIM的绘图观念是将脑海的想法,先用3D数字模型建构起来,而所需要的平面图、剖面图等设计图面,则是由计算机自动产出,设计师只需再做细节的加工即可,这对建筑师来说整体的操作方式与观念都不一样。电机技师在设计时间做的是绘制系统与功能设计图,这些图面的管路与配线路径通常都只是示意图,也就是说通常管路冲突问题,都是到施工阶段才需要解决,但是BIM设计项目让电机技师在BIM建模过程,就必须开始考虑管线高程与冲突问题,原本后端要处理的问题,必须提前在设计时间就要考虑。陈清楠将的描述为,一个原本开汽车的驾驶突然要去开直升机,从2D转换到3D技术当然上会有差别。
二、业主缺乏专业知识:
国内BIM发展初期,公共工程虽将其写入合同规范,但大部份业主对于BIM模型的用途都不太清楚,也不知道该如何应用,于是皆交由外聘专家委员协助审查,但通常也仅针对3D模型外观进行审查。最终BIM模型只能收藏在承办员的抽屉内,BIM的效益根本没有发挥而流于形式。
三、技术人才不够:
虽近年来公共工程一直在推广BIM,但业界仍未普及、使用率也不高,目前有资金投资BIM技术的还是以大公司为主。建筑师其实和娱乐圈一样,明星建筑师工作接不完,但是中小型事务所的设计业务经营就会比较困难。虽然中小型事务所都很想导入,但又很担心人才培训以及软硬件所增加的成本,而且BIM的推动和整个产业链息息相关的。BIM技术成熟发展可提升工作效率、建筑图质量、预算的精确度,但是如果业主进一步要求做管线碰撞检查,建筑师就必须再去找懂BIM的电机技师帮忙。
但是,国内电机技师懂得BIM的人更少,一方面是因为电机学系毕业的学生都会优先考虑到科技公司或是起薪较高的工程顾问公司就职,所以国内营建产业的状态,非常欠缺BIM电机设计领域的人才。再加上长久以来国内建筑设计酬金过低的生态,按照以往的设计酬金分配结构的下,电机技师分配到的服务费根本无法支应BIM的导入成本,因此实务上建筑师只能另外找BIM技术顾问或工程顾问公司来协助。虽然用BIM的目标是希望可以改善营建产业的执行效率与提升质量,但是因为服务酬金的没有相对提升,导致变向措施不断循环,各做各的反而增加专业整合的困难度。
四、无对等的服务酬金:
近年来公部门也渐渐发现问题,因此合同规范修改的越来越严苛,但与服务酬金却没有合理的对价关系。因此建筑师在没有足够的执行经费下,所衍生出的投机、应付行为导致许多个案变得很难善后,造成无法结案与无法请款的困境。对于BIM价金的估算逻辑,常假定业界只要更换制图软件即可获得工作效率与精确度的提升,因此仅愿意编列补贴性质的费用,殊不知事务所的BIM技术导入并非软硬件采购即可上线工作,其衍生的转换成本与技术障碍并非短期间可以跨越的。在2D转换3D的过渡期间,整个产业链的成本是增加的,但是对于业主而言设计施工过程的质量、工期与成本的掌握度提升,相对于传统项目BIM仍然是相当值得投资的技术。